最近看到一位事業有成的中年人分享, 縱然他現在已完成了人生許多事情, 甚至說自己現在是可以退下來, 但是, 在夢中也會出現相關的情景, 例如, 考試交了答題卷, 卻況然發現自己原來是未有準備好便去應考, 他回想, 自己好像仍然是被年幼時與父母親的相處所影響.
這就是家庭系統理論中所指出的低分化low differentiation, 人們總是於成長中被父母的情緒, 說話, 或一張臉所影響和困擾, 令自己感到不能自由, 虧欠, 內咎, 自責, 我是不好, 錯的, 無用, 無能力, 無價值, 不被愛, 諸如此類對自己的評價, 不斷地困擾自己, 產生壓力, 影響日常生活及事業發展, 以致個人容易情緒化或被情緒主導, 與家人或別人的關係較高黏融, 傾向盡力爭取別人的認同及應許, 影響精神, 情緒, 及身心靈健康, 甚或出現噩夢. 另外, 這也是存在主義, 如完型治療提及的未竟之事, 因為在成長經歷裡, 我們總是得不到由父母而來的認同, 而父母卻永遠是帶著許多期望在兒女身上, 就算我們長大成人了, 在心底深處, 或是於潛意識領域, 我們也是無法擺脫父母對我們的要求. 最近看了一套劇集, 當中說到一對夫妻失去了一個兒子, 夫婦每隔一段日子便吵架, 太太常常要求改善生活, 埋怨丈夫得過且過, 賺錢不多, 更渴望兒子成材, 入讀名校, 要求丈夫配合, 而丈夫則堅持己見, 認為做人應該安份守己, 不可好高騖遠, 自由自在就已經是幸福. 當兒子不斷地看到父母衝突, 又常常認為自己做不到父母的要求, 雖然表面若無其事, 但是內心卻非常寂寞, 更不知不覺地攝入了這些負面情緒和信息, 會變成好像一個枷鎖, 有一天兒子被魔鬼捉走了, 父母不見了兒子, 心急如焚, 四出尋找, 最終找到了魔鬼, 可是兒子巳不想回去, 表達出做不到父母要求的內咎, 看到父母至親常因自己吵架的痛苦, 以及在人世間生活的不快, 這時魔鬼便將這對夫婦與兒子的所有記憶清除掉. 在後現代主義, 如敍事治療說明如果人於成長經驗中被社會及家庭規範了, 這些規範是可以成為我們人生的枷鎖, 令我們的人生圖畫充斥著問題, 好不自由和快樂, 覺得人生總是營營役役, 好像找不到人生意義, 更出現負面情緒, 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 當我們能重新認識自己, 擺脫和打破這些在心底深處的枷鎖, 找出屬於自己人生旅程中的閃亮星星, 由從前的焦點改變過來, 並且看到人生的不同選擇和可能性, 我們便能不再被低分化low differentiation影響, 不再被別人的情緒, 說話, 或一張臉影響, 我們便能尋回和得著自己的人生. 按此處了解心理輔導治療:個人成長與發展... 評論已關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