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總會遇上不少個人問題與困擾,下面十樣東西,好可能也是在你的人生裡曾經思想或面對的十個問題與困難.
人性是怎樣被影響? 人會因過去經歷,特別是原生家庭成長經驗及被童年陰影而影響,而扭曲了我們對人物與事情的想法和觀點,使個人容易變得執著及難於改變; 因為在人生的整體發展階段來看,童年(由出生至18歲成人時期計算)已佔據了至少6成(60%)的重要發展階段和任務(人生八個階段裡的五個階段),更是預備我們進入成人階段,例如:婚姻,家庭及事業發展的重要基礎,所以,過去的成長發展缺失能扭曲我們的人際互動的探索與親密關係的維繫. 雖然是這樣,但是人卻可以因為成人時期的愛的經驗而改變自己,因為在愛裡我們可以重新學習付出愛和被愛(接受愛),因而令我們對人生擁有新的看法及改善我們在人性方面出現正向成長,故此,愛的影響力是永久長存的,而且"愛是永不止息的"(聖經哥林多前書13:8). 怎樣才是公平? 我們每個人都渴望能被公平地對待,可是一直到現在,公平或者離開我們仍有一段距離,不少家庭或民族仍有重男輕女的文化存在,社會的貧富懸殊狀況是不斷地惡化下去. 而公平好像是一把尺子並不會伸縮的,當公平尺子量度你,我,他和他們每個人都是一樣的,以及應用於你,我,他和他們的每個處境時都是一致準繩的. 聖經裡有一個葡萄園主人與工人的故事: "因為天國好像家主,清早去雇人,進他的葡萄園作工. 和工人講定,一天一錢銀子,就打發他們進葡萄園去. 約在巳初出去,看見市上還有閒站的人. 就對他們說,你們也進葡萄園去,所當給的,我必給你們,他們也進去了. 約在午正和申初又出去,也是這樣行. 約在酉初出去,看見還有人站在那裡.就問他們說,你們為甚麼整天在這裡閒站呢. 他們說,因為沒有人雇我們,他說,你們也進葡萄園去. 到了晚上,園主對管事的說,叫工人都來,給他們工錢,從後來的起,到先來的為止. 約在酉初雇的人來了,各人得了一錢銀子. 及至那先雇的來了,他們以為必要多得,誰知也是各得一錢. 他們得了,就埋怨家主說,我們整天勞苦受熱,那後來的只做了一小時,你竟叫他們和我們一樣麼. 家主回答其中的一人說,朋友,我不虧負你,你與我講定的,不是一錢銀子麼. 拿你的走罷,我給那後來的和給你一樣,這是我願意的".(馬太福音20:1-14) 為何人會變得冷漠無情? 有些時候我們會形容別人[無情]或冷漠,好像是沒有感受的冰冷生物一樣,無論你怎樣說,他/她都不會絲毫動容; 其實,當人變得[無情]之前大多都擁有許多非常艱辛的經歷與及經過了不少[極度痛苦]的時間,長期感到孤單,在人際裡更會產生了好多誤解,過程非常難受; 而只有當他/她遇到與之前不一樣的正面經驗後感到有足夠的[勇氣]才能夠幫助自己解開心裡的[鬱結捆綁]並走出陰霾與個人的傷痛. 做不到寬恕(原諒)是否小器? 一般人會認為不寬恕或不原諒別人是小器,是不正確的,甚至傷害了別人的也會乘機而再次傷害對方; 個人受了傷感到憤怒而需要對方承認自己的錯誤和道歉是普遍的,受傷者需要時間復元像身體的傷害一樣也是自然的,康復的進度與時間亦要視乎傷口的嚴重性而各有不同; 這樣看來,寬恕這件事看似違反人性,不過,寬恕卻能令個人如釋重擔及重獲自由; 因為,當我們不斷撫弄個人的傷口時,不只會持續地鈎起痛感,更會阻礙傷口的復元,甚至使傷口變差而康復不了. 痛苦有什麼用處-沒有痛苦便沒有快樂是真的? 痛苦是不受歡迎的,更沒有人喜歡痛苦,人是聰明的總會選擇快樂; 但是,痛苦卻可以在不良習慣裡警醒我們. 我們一般會選擇尋找開心,甚至會寧願走進壞習慣與不良嗜好裡面,就算心裡知道這些東西會引致惡果,影響個人健康及或破壞家庭,因為,它們都能夠給與我們即時快樂並滿足此刻的慾望,例如:賭博,吸煙,吸毒,暴飲暴食,嫖妓,執著,偏激,任意爆發情緒,奸詐,霸凌,偏私,等等. 不過,當這些東西稍後或最終引發負面影響,帯來悲劇和苦果,迫使我們面對痛苦時,我們便有可能藉著這些痛苦而被喚醒作出改變. 那麼,聰明人不要等待痛苦來臨才曉得醒覺呀! 什麼能給與我們真正的快樂? 好多人都懂得說金錢不能帯來真正的快樂,但是,當人們面對恐懼不安時卻會令我們忘卻了這個提醒和忽略了生命中更重要的東西,例如,健康,夫妻關係,子女家人,以致影響了生命中的優次; 其實,內心恐懼會引起貪婪,使我們做錯決定,要屯積許多東西來圍繞著自己,而不安更會破壞安全感,使我們總是感到不足夠,要不停地佔有;聖經這句說話直接地道出了人們的心聲”得力在乎平靜安穩”. 人是否都是貪婪的(貪得無厭/貪心)? 貪婪不一定是貪財(金錢),也可以是貪食(暴飲暴食),貪色(性),貪愛(別人的關心),貪威(權力與地位),貪多(儲物),貪樂(各類沉溺和成癮行為), 貪婪與恐懼兩者之間好像是一種千古不變的關係,當人感到恐懼不安時,便需要好多東西陪伴著自己才會感到安全,而這些東西可以是人與事物; 有些人需要時常有很多人陪伴在自己身邊才感到實在,有些人則需要通過金錢及權力控制別人才感到滿足,有些人會需要很多物件填滿自己居住的空間才不會覺得空虛不安,有些人就要不斷得到快樂才不會情緒低落. 若果我們跌進一個狀況就是[不可以不是這樣],其實我們已不知不覺地進入了強迫的狀態,而[不安焦慮]與[貪婪強迫]正在不斷地循環,恐懼會容易使人產生焦慮情緒及[貪婪]行為,和令人挫折或挫敗. 人生意義是什麼? 我們會問人生意義是什麼? 特別當我們日覆日地生活,感到營營役役或遇上人生問題時,更會出現這些疑問. 輔導學強調[SELF]/[我]這個元素,而[我]這個元素是很豐富的,包括:身份認同,情緒感受,行為反應,想法,期望,需要,價值觀,等等,而當個人能夠於人際活動裡表裡一致地顯現和存在時,並且,個人能夠充份理解及承擔自己的選擇時,這個[SELF]/[我]便會健康地生存和可以持續地成長發展,所以,人生意義是在乎活出自己,個人本質(我/SELF)原是追隨美善的. 是什麼阻礙我們不能放低? 我們知道做人應該要學習放低,可是,我們總是做不到的,或者是因為擔心,緊張,焦慮,害怕,一方面可能是由於這些情緒,其實更是這些繼續出現的行為反應-[回望]和[抓緊]; 我們試過放低,但是好快便回頭回望,然後又會再次執起來抓緊不肯放下;所以,除了要學習[放低]這個動作,我們也要學習[不回頭],[不回望],[不用力],[不抓緊]; 因為[回望抓緊]只會阻礙你的前行與改變,花了時間和力氣卻繼續停滯不前,結果只是換來懊悔,反而學習[放低]與[交託]可以帯給我們新的經驗和使我們得著平安. 怎樣學習放低與交託? 我們都不想給與自己太大壓力,也不想令身邊人太過緊張,自己都想輕輕鬆鬆地生活,可是,總是放不低,老是要抓得緊,就算有信仰,也做不到交託出去; 其實,我們是信不過自己,也無法信任別人. 不過,我們會發覺一件事,身邊的人總會回應我們說:我沒有要你這樣做,我沒有要求,或者旁人和朋友也會勸說:地球仍是會自轉的,即是,就是我們不做什麼,其他人也會按著自己的方法和時間表去處理事情及以自己的方式去生活的; 而我們在輔導過程中也發現每個人都有他/她的資源和能力,其實每個人都是獨特的; 現代社會也告訴父母必須要按著子女的性情和特質來實行子女教養,並不是要子女跟從自己的心意來發展,否則會弄巧成拙; 所以,我們不要輕看每個人擁有的天賦及上天給與人的恩賜,另外,也不要忽視勸導者或上天的啟示,就算大自然環境和氣候也會給與人類警示訊號,現在問題已愈來愈嚴重,至於人類的情緒壓力指標也一年比一年升高,現今世界不只愈來愈多人被情緒疾患困擾,而且患上情緒病的人也趨年輕化,甚至是兒童化; 故此;放低與交託的功課看來是每個人及人類所必須學習的. 聖經腓立比書4:6說 "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 神. 神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裡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 評論已關閉。
|
作者悅意輔導事工的專業心理輔導員 類別
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