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婦雖然由於相愛與相互吸引才決定一起結婚,但是每個人都是獨特而不同的,因為我們都是成長於不同的家庭背景;當夫妻二人來自不同成長背景而住在同一屋簷下和緊密地多方面合作及相處時,自然會出現許多磨合或產生衝突,例如:丈夫是來自家庭[A],而太太是來自家庭[B],當兩人結婚建立家庭便組成家庭[AB],家庭[AB]明顯地是與家庭[A]或家庭[B]是不同的. 若果丈夫和太太都各自帯著由家庭[A]及[B]所學習到的東西於他們共同建立的家庭[AB]來生活,夫妻相處問題是必然會發生的. 所以,家庭系統理論強調原生家庭的影響,原生家庭既會直接影響個人成長,更會繼續影響婚姻及家庭,故此,當男女雙方進入婚姻和建立家庭時,丈夫與太太必須一同重新學習,減少各自原生家庭的影響,亦即是俗語說的”剪臍帯”,無論是丈夫及太太都必須要”剪臍帯”,要成熟和獨立,不再被原生家庭的父母和成員影響,及不再被個人成長經歷纏繞而裹足不前,至於聖經的創世記也記載了這句說話: ”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 意思是在婚姻及家庭這件事情上,子女要學習成熟獨立,父母也要懂得放手,夫妻關係才會真正地親密起來.
夫妻常因小事而爭吵,當遇上重大決定時,就更容易執著不放,以致夫婦衝突愈演愈烈,影響婚姻關係,甚至鬧離婚或出現婚外情; 夫妻爭吵會由瑣碎小事,例如蓋廁所板,物件擺放,衛生標準,飲食習慣,作息時間,休閒喜好,朋友選擇,聚會次數,說話態度,家務分工,至核心價值觀念,例如男女角色,婚姻觀念,家庭觀念,財務計劃,人生計劃,工作事業,子女計劃,發展培育(下一代),父母照顧,退休期望,夫妻二人在以上大小問題都會出現分歧差異. 原本男女雙方是相愛才會走在一起,無論是一凹一凸,或者性情相近,在戀愛時總覺得是匹配才會選擇與對方一起簽訂婚盟,可是當夫妻二人進入婚姻生活後,無論大小事都可以爭吵不休,覺得對方被寵壞,被驕縱,固執,自大,大男人,大女人,懶惰,自卑,不上進,無責任,高要求,小心眼,認為是對方的性格問題或壞習慣,而不同的輔導理論都共同地指出個人成長經歷和人生經驗就會影響性情,想法,觀念,期望,價值判斷,等等,久而久之,這些元素更會變成我們個人的重要人生座右銘和好像絲毫不能改動的生存慣性模式. 這些就正是夫妻爭執不休,覺得無法溝通,解釋不到,感覺不被明白,認為配偶堅持不肯妥協,或者感受不到配偶的支持和諒解的深層原因. 溝通是夫妻關係的鑰匙,可是許多夫妻都出現俗語所謂”溝而不通”的狀況,而構成瓶頸問題的就是情緒. 其中之一的原因是一般人都將情緒標籤化為負面的,是不好的東西,不過眾人皆有情緒,所以,當個人出現情緒時,都同樣不幸地被標籤化為不好的. 所以,若”你有情緒”時就會立即被劃上等號被標籤化為”你有問題”,故此,情緒便成為溝通這件事的瓶頸和絆腳石,令夫妻感到無法溝通. 在溝通的過程裡,雖然我們都知道要有同理心,要明白和理解對方,但是,這塊絆腳石更促使夫婦二人都不會願意了解對方的情緒,不想聆聽對方的心聲,以致夫妻各自都得不到支持與關愛,感到十分孤單和無助. 沒有掃除關係的絆腳石,沒有貫穿溝通的瓶頸,夫妻在溝通裡會經常感到困難,更會不想溝通或傾談,形成現今夫婦的嚴重困局-夫妻每天溝通不多於5分鐘,就算夫妻有談話,話題都只是涉及家庭事務和子女事情,而非真正地夫妻談心,這樣下去,夫妻關係必然變淡. 由於關係疏離,夫妻之間更會容易產生衝突,在夫妻爭吵的情況下,夫婦最常聽到的說話便是”你有問題”,”你做得不好”,”你錯”,”你的責任”,等等,總之說話句語大多是由”你”開始,而非”我”開始,使人常常感到對方好像是食指指向自己一樣似的. 所以,對方會常問”究竟你想怎樣?”,或者”你需要什麼?”,對方則好像是未曾聽過,不知道,不理解,不明白似的,而自己卻覺得我已說了好多遍,這個”你”與”我”的差異和誤解便由此而生. 當我認為對方是不會聽的時候,我又怎會願意說出自己的需要呢? 相反,若然我沒有清楚直接地說出”我的需要”,對方又怎會明白和理解呢? 如果我在成長裡也是好不容易感覺到有人會真心地聆聽自己的心聲和關心自己的需要,我又怎會能夠自然及自由地直接說出自己的心聲和需要呢? 按此處了解專業輔導是怎樣做的? 按此處了解婚姻輔導的服務範圍及安排? 按此處了解婚姻輔導怎樣做有效? 按此處了解婚姻輔導的重要理念是什麼? 返回免費婚姻課程... 延伸閱讀... 養兒防老還是人要離開父母? 評論已關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