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社會存在一個根深蒂固的價值觀念就是”養兒防老”,我們總覺得有下一代會安心些,特別是年紀老邁或卧病在牀還有子女照顧自己,這樣將來老了會較有保障,而子女總覺得是一份責任與義務要無條件地支援和照顧父母. 但是,最近一份調查發現夾心一代(上有年老父母及下有年幼子女)的家庭及經濟壓力愈來愈大,這些受訪的夾心一代則認為只應該是在關鍵時刻及緊急需要時才提供支援,若子女經濟緊拙就更不用這樣做,至於這個照顧父母的義務和責任更影響夾心一代安排自己的退休生活及照顧下一代的能力,並且覺得父母太早退休了,所以,夾心一代對於這個照顧父母的義務與責任感到不滿.
這樣看來養兒防老這個概念好像是出了一些問題,但是,華人社會總會將”養兒防老”跟”孝順”劃上等號. 不過,當要談及"養兒防老"這個話題時,大多都是父母同輩朋友坐在一起時才會討論的東西,絕不會是父母與子女兩代一起時傾談的事,理由十分明顯,”養兒防老”其實是與父母的個人利益有關,又怎可以直接地說出來讓子女清楚地知道父母生育子女(父母生你)的其中一個原因是為自己的將來呢? 這樣父母的愛便大大地打了折扣,而子女亦會覺到父母是自私的,是為自己才生小孩子(自己),是有條件的愛,而不是純粹地基於一份無條件的愛;所以,養兒防老從來不是一個可以宣之於口的價值觀念,其實是一個隱藏的信息,而父母跟子女(上一代跟下一代)溝通”養兒防老”的方法就是通過”孝順”藉著另一件事來去傳遞下去,可是,”孝順”跟”養兒防老”是兩碼子的事,這種曲線式溝通方法又怎能夠達到良好效果? 結果必然就是如上述調查發現一樣,子女感到不滿,嚴重地影響兩代關係. 那麼,父母與子女各自都有需要或困難,現實要怎樣處理? 與其”養兒防老”,聖經卻記載了一句耳熟能詳的說話,”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創世記2:24),經文說是”要”,即是”要這樣做的意思”,例如:父母吩咐子女要幫忙做家務,老師吩咐學生要做功課,上司吩咐下屬要完成工作項目,等等,在這裡上帝就是吩咐當人成家立室時,人要已經長大獨立和成熟,而無論是父母與子女,及丈夫與妻子,前後兩者都是屬於親密關係的一種,所以,人便要離開父母,即是要離開父母子女的親密關係,才能走進夫妻的親密關係,做到夫妻二人成為一體的狀態. 所以,父母的責任是培育子女獨立和成熟,這也是兒童成長與發展階梯的五個重要任務,於子女進入成人階段18歲前,父母教導子女的最終目標就是要令子女有能力感和有自信心,這樣子女於成人階段才會自信地發揮自己,獨立地建立家庭及有能力發展事業. 當父母能夠以”人要離開父母”為養育下一代的目標,而不是”以養兒防老”為自己的保障,父母能夠按子女的本質來培育子女,發展成熟,獨立,有能力,有自信,建立家庭及生兒育女,凡事以子女的真正好處來想(不是縱容),子女自然能夠感受到父母無條件的愛,這麼無私的父母,子女又怎會捨得他們呢? 當父母年老需要照顧和支援時,子女便會懷著感恩的心來回饋父母,縱然現實有時是艱難,也就像聖經說甘心樂意的奉獻,是子女甘心去照顧父母的,非常弔詭. 還有,當父母知道子女長大成人就是要離開自己,父母亦會懂得為自己的退休及年老生活,於身心社靈和經濟層面早作打算安排和準備; 至於子女也會在父母的培育下能夠健康地成長及發展個人,這樣,父母與子女就不用曲線溝通,毋須隱藏,不會容易構成不必要的矛盾,也不會令子女感到不滿.這樣子女便會容易做到孝順父母,更是一代又一代地發展承傳下去,而不是一代比一代每況愈下. 所以,聖經提醒父母,"不要惹兒女的氣"(以弗所書6:4);聖經也說:”當孝敬父母”(出埃及記20:12),當子女能夠做到孝順父母,子女開心,父母也滿足. 延伸閱讀... 家庭會使人出現焦慮不安?! 無條件的愛不只因為他做得有多好,而只是因為他! 如何由夫妻不同到關係共融? 悅意好生活部落格-兒童與家庭 按此處了解"個人成長與情緒健康課程" 評論已關閉。
|
作者悅意輔導事工的專業心理輔導員 類別
全部
|